第2406章 匕现

    小时雍坊杨府。

    杨博因跟白莲教徒往来而被罢官而后张四维、王崇古等山西籍官员被迫请辞致使扛着北方党大族的晋党一度销声匿迹。

    只是经过这么多年晋党宛如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般如今又在大明官场这片肥沃的土壤上生根发芽。

    杨俊民是杨博的长子,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初任户部主事历礼部郎中、河南提学副使、太仆寺少卿任兵部侍郎不久请辞而后复起出任工部侍郎。

    正是以工部侍郎杨俊民为旗帜不仅孙居相、李成宪等山西籍官员站到晋党阵营连同一些跟杨博有渊缘的武将都悄然向杨俊民投诚。

    亦是如此而今的晋党又拥有了一席之地, 成为朝中的一股新生的力量。

    杨俊民已经不再是那个刚刚进入官员的俊朗官二代而今已经步入中年不仅脸被杀猪刀杀成了猪头体型更是严重走样毅然是一个相貌平平无奇的中年胖子。

    由于少年时期便风流成性哪怕进入仕途亦是热衷于流连花丛。只是他的父亲死后他成为杨家的掌舵人故而现在已经不再到外面拈花惹草。

    杨俊民看到今晚的月色极好便让管家张罗了一桌酒菜一个人坐在花厅中饮酒赏月却是想到了自己人生的不如意。

    正是这时管家匆匆走过来汇报张四维前来造访。

    “伯章兄, 叨扰了!”张四维不经通禀在走廊的那一头便远远地拱手道。

    张四维看到出现在眼前的张四维便热情相迎地道:“亲家你大驾光临让寒舍蓬荜生辉, 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只是数年不见, 你身体可安好?”

    早在杨博还健在之时, 杨、张两个山西最显赫的官家便结成亲家张四维的儿子张甲徽迎娶杨俊民的女儿。

    虽然因为杨俊民再度复出做官的缘故致使两个人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但并不影响双方的交情。

    特别他们两家早已经达成政治联盟若是逮着一個合适机会杨俊民必定会向朝廷提议让张四维复出。

    “一切安好有劳贤弟挂心!”张四维感受到杨俊民的关切脸上保持着温和的笑容道。

    杨俊民突然注意到素来衣着讲究的张四维却穿着十分普通的布衣当即疑惑地询问道:“亲家你前来京城不给我书信则罢为何要如此穿着呢?”

    “伯章兄实不相瞒!此次我走河南道跟随考生蒙混前来京城并不想暴露行踪!”张四维迎着杨俊民的目光显得一本正经地道。

    不管是路线还是时间此次赴京是经过了周密的部署以求达到最不引人关注的方式秘密前来京城。

    单从现在的效果来看他们此次的谋划非常之成功, 恐怕自己办完事离开, 林晧然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来过。

    杨俊民显得紧张地抬头望向那条长长的走廊, 而后十分认真地询问道:“亲家, 你如此秘密来京却不知意欲何为呢?”

    “亲家这里不便议事要不咱们换一个秘密之所吧?”张四维担心隔墙有耳当即便是谨慎地提议道。

    杨俊民将张四维引到了书房显得颇有自信地道:“亲家这里是不会有人来叨扰我们只是你这个随从挺面生的!”

    既然是要防止泄漏他们的谈话内容那就必须全部都要提防哪怕张四维的随从亦不例外从而杜绝消息走漏怕可能性。

    “见过杨侍郎我是顺王府的人鄙人叫亢无极!”身穿布衣的青年男子朝着杨俊民拱手便是自报家门地道。

    顺王府?亢无极!

    杨俊民听到张四维竟然带顺王府的人来看自己不由得诧异地望向张四维却不知张四维唱的是哪一出。

    “亲家这一封是顺王给你的书信!”张四维从怀中小心地掏出一封书信而后将他交给杨俊民道。

    朱翊钧在争夺皇位失败后便被刚刚登基的百历帝授予顺王。只是在李贵妃的求情下陈皇后最终还是网开一面将顺王的封地安排在山西的平阳府。

    蒲州正是归平阳府管辖而蒲州乃至平阳府都打上了张、杨两家深深的烙印现在朱翊钧的封地安排在这里无形中拉近张、杨两家和顺王间的关系。

    特别张四维回到家乡从事讲学活动同时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慕名而来而顺王对张四维的政治理念十分的推崇。

    在得知张四维要维修西山书院用于讲学后顺王朱翊钧虽然知道张四维不差钱但还是无私地向张四维提供了资金资助。

    张四维时常前往顺王府讲学二人相处的越来越融洽甚至顺王朱翊钧所娶的王妃正是张家的族中女子。

    经过这些年的相处双方早已经秘密达成了一个政治联盟。

    由于当今皇上从小体弱多病而顺王朱翊钧又确实有明君的风采故而张四维甚至已经将政治筹码押到了顺王身上。

    杨俊民意识到张四维此次秘密来京城所图甚大当即伸手接过顺王的书信想知道顺王此次要他做些什么。

    虽然他这个工部侍郎看似十分风光但现在六部侍郎一抓一大把工部不仅有着尚书潘季驯压着同署的工部侍郎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以堂堂兵部侍郎儿子身份入仕结果自己的后辈陈经邦都已经官拜礼部尚书自己还是一个小小的工部侍郎自己无疑已经沦为官场的失败者。

    尽管他在仕途上十分不如意但而今的朝堂早已经是林晧然一手遮天故而他的心里已经决定绝不做以卵击石的事情。

    不说林晧然现在是众望所归的国相单是林晧然手里所掌控的兵权根本无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更别说是要助信王将皇上取而代之了。

    好在顺王还有一点自知之明并没有表露要篡位的野心。仅仅只是让他尽力配合眼前这个谋士亢无极不由得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一个无官无权的谋士甚至还是不能见光的谋士哪怕自己尽全力适合于他亦不可能掀起多少浪花。

    亢无极是一个相貌普通的青年男子至今一直不吭声那双眼睛显得十分锐利似乎能看穿杨俊民不屑的想法。

    只是他仍旧保持着沉默脖颈处那道长长的伤疤似乎在诉说着属于他的故事身上散着一种跟年纪不相配的沉稳。

    “亲家亢无极是咱们平阳亢百万之后你务必要多加关照才是!”张四维看到杨俊民将书信阅读完毕便是郑重地介绍道。

    张四维这才恍然大悟亦是进行恭维道:“亢家是咱们山西的名门世家族中子弟在商界历来都是让人闻虎色变想来亢公子定是不同凡响!”

    亢家是山西数一数二的大晋商不仅参与着盐业经营而且拥有大量的田宅和储粮号称“宅第连云宛如世家”、“三年不下雨亢家百万粮”。

    特别他们的子弟历来聪慧虽然入仕的子弟并不多但在商界却以擅谋著称一度被人称为狐狸窝。

    只是亢家事涉蒙古走私特别被查实向俺答走私大量的军粮军械在林晧然的铁腕之下朝廷直接将亢家抄家。

    “张侍郎亢家已经名存实亡鄙人如今只是顺王门下谋士一心只想替顺王办好差事!”亢无极已经认清了现实显得苦涩地表态道。

    杨俊民听到这一番话反倒是高看了这个亢无极一眼却是知道这种有坚定目标的人更加的可怕。

    不得不说林晧然当年没有对亢家赶尽杀绝已然是一个重大的失误似乎是给他自己留下了一大后患。

    张四维早已经看出亢无极的不凡便是对着杨俊民拱手道:“亲家亢无极的事还请多费心了!”

    “一定!”杨俊民同样不想仅仅止步于工部侍郎当即进行表态地道。

    尽管他不看好无官无权的亢无极但亢无极被以这种形式推到自己面前必定已经取得了顺王的充分信任。

    哪怕亢无极事败身死但顺王只要能够有机会接任皇位那么他凭着这个事情便已经能够飞黄腾达了。

    张四维此次秘密进京似乎仅仅只是为了穿针引线。

    在京城只呆了两日的时间便是悄悄离开京城仿佛从来都没有来过这里一般。

    “张四维来了京城秘密造访张阁老和杨俊民?”林晧然看着军情司送来的情报不由得微微地蹙起眉头道。

    张四维的行踪自然逃不过兵部军情司的耳目但张四维此次来去匆匆故而他们亦是仅仅知道张四维到了张府和杨府等几位高官的家里。

    至于张四维找那些人具体谈了什么却是不得而知甚至都不清楚张四维此次突然进京的真正意图。

    “盯着他们看他们唱哪一出!”林晧然在看到情报后当即便是批示道。

    军情司的人当即行动起来特别是留意着杨俊民的一举一动。只是杨俊民每日都是按时上下班跟往日压根没有任何的变化顶多每个月前来逛几次青楼。

    正是如此这个事情随着时间慢慢淡化军情司仅仅知道张四维前来京城秘密会见了杨俊民等官员。

    夏去秋来又是三年一度的秋闱。

    海外疯狂涌入的白银致使越来越多的富裕家庭出现印刷术等技术的广泛运用降低了书籍的生产成本而朝廷允许私塾合法化又大大降低教育成本等。

    正是这种种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家有能力供家中的子弟读书致使顺天府乡试报名人数又达到了历史之最。

    因顺天贡院的考试位置仅能容纳六千人故而在他们参加乡试前科考便已经刷下了将近一万人之多。

    只是大家已经开始适应这种氛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司法考试亦有人会选择下海经商年轻人的出路明显已经不再局限于科举一途了。

    今年的顺天乡试如期举行六千名学子有序地进入顺天贡院。

    随着贡院的门锁落下一场紧张的考试便拉开序幕亦是科举体系改革后的第二次乡试。

    天有不测之风云刚刚还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好天气但眨眼间便已经乌云密布。

    轰隆!

    漆黑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闪电随后一声巨响从层层的乌云中传来没多会黄大豆的雨滴拍打在京城的青砖大街上。

    刚刚还无比热闹的青砖街道仅是眨眼的工夫便已经是空无一人。百姓纷纷跑进店铺或屋檐下避雨觉察到这一场雨水的非比寻常。

    噼里啪啦

    仿佛是老天要宣泄情绪一般这一场暴雨显得十分的狂暴甚至让顺天贡院的考生不得不中止答卷。

    紫禁城文渊阁。

    这里同样没有例外黑色琉璃瓦的屋顶遭受着暴雨的肆虐阁前的花草被打得没有了精神仿佛要淹了这里一般。

    好在这里的建筑非寻常的房子所比拟尽管外面已经是狂风暴雨但这里却显得十分的安静一点都不受到暴雨的影响。

    身穿蟒炮的林晧然跟往常一般正坐在首辅值房前处理着两京十三省的奏疏只是今天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不安。

    只是想要寻找问题所在但一切都显得那般的平静。不说整个京城哪怕整个天下似乎都没有值得十分重视的地方。

    他认真地处理着一份份奏疏当翻开工部侍郎杨俊民奏疏的时候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却是当即知道自己的不安来自哪里了。

    本以为他们会有多一点耐性但自己还是高估了那些人。却不想百历皇帝都还没有年满十六岁竟然已经有官员急不可耐地进行政治投机选择上疏请自己这位首辅“还政”。

    偏偏地率先发出这个请愿的并不是微不足道的小官员而是当朝正三品的工部侍郎原吏部尚书杨博的儿子杨俊民。梦笔阁免费小说阅读_www.meng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