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不变

    却说江凡说了这句,却是想到了一些往事,心口处不由隐隐作痛,略微苍白的脸上有些痛苦。不过,微笑马上化作苦笑,且离着那几株兰花远了。江凡想到什么,且不去论,反正现在希瑶却是不好的,不过江凡自然不知。一切似乎就像花开花落,顺其自然的出现、经过,相聚、分离也是如此。我们无法去选择,可以做的只有面对。

    六月二十八日,巳时三刻,江凡刚刚看完这几日的情报。有守卒来报,说是曹豹家大小姐曹静前来拜访。江凡有些疑惑,却也不敢怠慢,将书简放好,便出去依礼迎接。曹家现在过得不好,因违律法所得的家产大约有八成,全都被充公了。曹豹本人也被关在牢狱,这一切都有江凡的原因,现在人家家属来拜访,自然要迎接。

    待得曹静进来,江凡只是以礼相待,又解释其父所犯罪行,还多加劝解。曹静身穿青色襦裙,只是一直看着江凡,且默默听着,不曾言语。江凡被她看得有些不好意思,只好另找话题,又谈了下曹家状况。曹静一一应答江凡的询问,江凡觉着这小姐没有生气,还知晓礼节,不由对曹家也少了些许埋怨,语气也更加温和了。到最后曹静也是以礼拜别,告罪离去,江凡只送到门外。

    江凡有些方面太傻,从前是这样,现在也是如此。时间与空间的变幻好像并不能改变一些东西,江凡对某些事的认知是如此,对希瑶的爱也是如此。只是这样下去,恐会苦了一些人,生出许多事。

    时间过得很快,这几天也没发生什么大事。七月一日巳时五刻,时辰已到,三路人马也是时候出发了。刘备在城门送别以江凡、简雍和陈登为首的三路人马,在他背后是糜竺、许褚等徐州文武。

    此次既有出兵的,也有出使的,还有出镇地方的。但是三路都带着兵马,因为总会有不服,总会有不顺。刘备的态度很明确,三路都带着兵马,不行就打,反正他耗得起。现在徐州的农事设施已经渐渐完备,粮食也够。兵员来源于青壮,这点,徐州更是有许多。

    简雍这一路去往汝南,有何仪、何曼两兄弟,他们带着两队校刀营,负责护送简雍到关羽驻扎的相县。至于简雍出使袁术的事,则需到了相县再说。刘备对简雍非常放心,毕竟是老伙伴了。

    于是刘备将给关羽的信件交给简雍,随后只是简单交待几句,又叮嘱何仪、何曼二人需得保护好简雍安全。何仪、何曼二人归属刘备已有一些时日,又多随江凡、关羽出征,自然懂得这些,连忙应诺。刘备对此很满意,拍了拍二人厚实的肩膀,让护卫给二人倒了酒,二人都是一口干了,豪气顿生。

    陈登这一路去往广陵郡,有徐晃和刚出仕刘备的秦京、养由业共三个营长。徐晃领轻骑营,秦京、养由业则率领两个护徐营。他们不仅需得护送陈登赴任广陵太守,但还要去缴清广陵郡内的匪患,和防御随时有可能来犯的外敌。广陵经笮融这么一闹,确实是糟糕得很。

    刘备觉得陈登等人要做的事非常多,任务非常重,恢复广陵郡往日的富裕是需要一些时日。刘备和陈登谈了许多,江凡听着大多是些琐事,还有就是一些叮嘱。刘备又为徐晃整理了甲胄,且对着养由业、秦京二人勉励了几句。二人感激刘备的用人不疑,马上就交给他们这些降将各统一营人马的军权,心中自是早早立下为刘备效死的誓言。至于往日怨恨纠纷,此时也尽作云烟散去了。

    江凡这一路不必多说,张飞、典杰、吕由、章诳领着四营人马领军出征。精兵强将,这是刘备这次动作的主力。刘备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打服臧霸、收回泰山郡,还是要用这支强军向世间诸侯亮剑,以示威势。有的时候不亮剑,外敌就会欺负你过甚;适当时候亮剑,就会震慑外敌,让这些人不敢随意来犯,为自己留出时间和空间稳步发展。这是江凡以前和刘备交谈时所说,刘备记住了,而且用得不错。

    刘备给江凡、简雍、陈登三人倒了酒,以示厚待。三人不约而同地举起酒盏,敬刘备,刘备也一样。四只酒盏快速合上,一碰,很快便又分离。刘备说道:“诸君,保重!”三人异口同声地答道:“主公,珍重!”四个人一起喝完各自的酒,将酒盏交给侍从。简雍和陈登没有其他的事要说了,便先在大军的护送下先走了。江凡还有事要交代,便留了下来。

    江凡看了看天空,天色还好,希望此次出征也顺利,后面徐州可以越来越好,他们这个小集团可以越来越好。

    寻到一僻静处,江凡对刘备说道:“主公,凡此次出征,无暇他顾,凡的妹妹岚儿就多劳主公和主母照顾了。”刘备不太介意江凡这样称呼他,时间总会改变许多,他还是应答道:“好,子云放心,我和你嫂嫂没事会多去看岚儿的。另外我也叫仲康派一什虎贲前去护卫你的府邸。倒是你,此次出征只须出谋,切勿轻易上战场,这种打杀之事有伯集、益德他们。”

    江凡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下了,想到一事,又说道:“影营打探到有昔日造水排之人杜诗后代踪迹,现在徐州旱情虽受中原旱情波及,但幸好没有大碍,州府也还能应付,但长此已久,必有大害。杜诗后人若查到具体踪迹,且家学未曾断绝的话,主公可以礼征辟,凡有些农业灌溉的方法需要他协助。此事若成,于民有大利。”

    江凡想要做的事,不仅仅是为了缓解旱情、发展农业生产,还是在未来做准备。在这个时代,多些粮食就可以多活一人,也不是胡乱说的。光汉末几次大旱、灾荒,就饿死了许多人;再加上战争、医学技术落后等原因,至三国鼎立时期已所剩不多。梦笔阁免费小说阅读_www.mengbige.com